网站首页
介绍自我
圣果神话
我家故事
行业快讯
魑魅魍魉
产品中心
荣誉奖状
下载中心
乍浦古城
浙江协会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乍浦古城
>>
查看详情
足访乍浦
2024-07-12 12:34:32
走乍浦
乍浦镇东邻上海市,南濒杭州湾,西连海盐县,自古就有
“
江浙门户
”“
海口重镇
”
之称,别称
“
乍川
”
,因古时嘉兴郡东注之水,其下流皆会于此而入海,故得名乍浦。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已有先民在乍浦一带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乍浦属越,公元前
494
年越为吴所败,一度为吴所占,公元前
493
年越灭吴,乍浦复为越地。秦王政二十五年
(
前
222)
置会稽郡,设海盐县,乍浦一带属海盐县。自秦汉起建城,汉代称故邑城,乍浦之名始见于唐朝。唐贞元五年
(789)
乍浦设下场榷盐官。会昌四年
(844)
设乍浦镇遏使。宋绍兴年间
(1131
~
1162)
,设监镇税兼烟火公事官。元代属海盐县齐景乡。明宣德五年
(1430)
,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乍浦纳入平湖县辖。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设海防同知署,雍正六年
(1728)
建满洲水师副都统署,先后设海防、理事同知。民国间乍浦镇属乍浦区辖,
1930
年建乍南、乍浦两镇,
1935
年两镇合并,
1936
年又分建为乍南、乍北两镇,沦陷时又合并。
1949
年
5
月,乍浦解放,初属乍浦区辖。
1950
年
5
月为县直属镇。
1958
年
4
月与大桥乡、黄山乡合并建立乍浦乡,
10
月建乍浦人民公社。
1959
年
8
月从乍浦人民公社划出复为县直属镇。
1960
年
4
月又划归乍浦人民公社。
1962
年
12
月又划出复为县直属镇。
1992
年
6
月撤瓦山乡、黄山乡并入乍浦镇至今。全镇行政区域面积
54.4
平方公里。
乍浦筑城己有六百多年。乍浦城南濒杭州湾,北有护城河与乍浦塘相连,水路直达太湖流域周围各地,城内有土墙围绕,城外有河阻隔,东、西、南、北四门都有吊桥。乍浦城从此就成了明朝沿海七十二座卫城之一。乍浦城的筑起对防御外来入侵起了很大作用,在直到鸦片战争时期的几百年间,曾多次抵御外来入侵。据《乍浦备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
1768
),乍浦
“
绾海而栖者数千家
”
,
“
商贾云集,人烟辐辏,遂为海滨重镇
”
。据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
“
乍浦城,县东南二十七里,明洪武十九年(
1386
)信国公汤和置乍浦守御千户,所累土筑城,城形正方,永乐十二年(
1414
)都指挥使谷祥使用石甃。城周九里,
……
陆门四,北水门一
……”
后经明、清历朝修葺,现存城墙为清同治(
1862
~
1874
)年间修筑。但如今,乍浦城的古城墙己经看不到,历史上曾绵延
4
公里的方形城墙现存三段:一段南靠南城河,西邻乍浦塘,东西长约
200
米,宽约
15
米,高出周围地面约
4
米,南面虎皮墙保存较为完整。另外两段位于笆篱坤附近,破坏严重,残高
0.5
-
2
米,分别长约
84
、
32
米。在笆篱坤一带隐约能看见夯土城墙的一边,表面呈渔网状,就是像画叉叉的样子啦,好像还有部分水泥的存在,可能为了防止城墙夯土的剥落和滑坡,特意用石块重新加固过。
乍浦有两个遗址,在亭子桥村吕家汇有吕家汇遗址,遗址南至吕家汇,西至施家桥浜,东为西周家浜,北隔河与摇桥头自然村相望,四面坏水,总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属良渚文化时期聚落址,四面坏水,经过土地平整,原始地貌已被破坏,遗址范围内除少量厂房和民居外,其余都为农田,文化层厚约
0.7
米,保存基本完好。主要有:黑釉四系罐残片、网格纹硬陶片、弦纹硬陶片、泥质灰陶片、带黑皮泥质灰陶杯、泥质红陶小罐等。另一处是戴墓墩遗址,遗址东至瓦山砖瓦厂,西距戴墓墩桥东岸
150
米,南至张家浜,北至六里河南岸,总面积约
25
万平方米。据多次考古调查获知,在戴墓墩遗址分布区内,散布着居址、墓地和祭祀高土台遗迹等,文化层厚
0.6
米,可分为良渚文化、青铜时代序列,采集和出土过良渚文化玉琮、玉璧、玉锥形器,青铜时代的印纹硬陶等,其中以玉琮最具重要意义,是平湖市境内唯一出土玉琮的遗址。
乍浦老街上最多的古迹便是古宅和石桥,乍浦镇顺泰弄
55
号南有座万安桥,单孔石梁桥,南北跨于城南河上,全长
24
米,宽
2.6
米,高
5.6
米。块石砌成桥墩,南北各有石阶
19
级,方形桥耳,立面浮雕如意纹。设条石栏板和方形望柱(今大多无存),南桥台东北侧有一牛鼻孔。桥面改由钢结构支撑,上铺水泥桥面和栏杆。有隶书阴刻桥联两对,西侧为
“
乳水二湾引东流而泻碧,虹腰斜跨岳城春浦飞华
”
,东侧文字不可辨识。据《乍浦备志》记载:
“
万安桥,在南门外城脚下,乾隆八年建。
”
庆源桥位于道观弄,故俗称道观桥。系单孔石梁桥,南北向跨于市河,此桥在本邑可称微形桥,全长不足
4
米,宽
1.9
米,星门宽
3.3
米。二边阶石各
7
级,设条石栏板和两对方形素面望柱,桥额有
“
庆源桥
”
铭刻。据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
“
庆源桥,聚奎桥东,崇祯道院前,程志作道观桥。
”
,《乍浦城图》上也有庆源桥的记载。始建年代无考,根据形制分析应为清中期建造。现南侧栏板石倾斜,桥基有松塌,有水泥加固。
西河下埭有两座石桥,启建永丰桥,系三孔石梁石柱桥,东西跨西市河上,全长
15
、宽
1.35
、高
3
米。桥面由
9
块长条石分三节连接而成,块石垒成桥墩,东西各有台阶
6
级。中星门桥额楷书阳刻
“
启建永丰桥
”
,
“
信士
……
捐
……”
。桥中洞宽
3
米,边洞宽
1.5
米,中间二桥柱均由
3
块长条石并立而成。桥两面各有楹联一对,南联:
“
映带筑堤连米市,潆洄曲水接亭桥
”
。北联:
“
新梁已换西山石,要路仍通北郑船
”
,南据《乍浦备志》卷六载:
“
永丰桥,在北河下,顺思桥南,旧名陶家木桥,乾隆五十年(
1785
)改建以石。
”
现桥面栏杆无,存卯口;桥墩水泥勾缝。而重建启元桥原名陈思桥,谷名韦驮桥,系单孔石拱桥。东西跨于北河(市河)上。全长
14
米,宽
2.9
米,拱矢高
2.6
米,矢跨
2.86
米,拱劵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两边石阶不等,
9
级、
11
级。两侧桥额有
“
重建启元桥,嘉庆辛未年重建
”
铭刻。有柱联两对,南联:
“
一水北流临坎位,万家南锁镇离宫
”
,北联
“
好迎利客兼名客,不厌波声杂市声
”
。据《乍浦备志》及明天启《平湖县志》记载:
“
乍浦城内有顺思桥,在北河下,俗呼韦驮桥
”
始建年代无考。
“
《程志》作:陈肆桥,嘉庆辛未年(
1811
)重建,改名启元桥。现桥墩往南倾斜,北侧部分构件松动、脱落;桥上生长杂草。
聚奎桥,俗称汤珠桥,位于平湖市乍浦镇,原为单孔石拱桥。民国
11
年
(1922)3
月,改建为单孔石板平桥。老街上有一长石条,刻有
□
婆桥,应该是百婆桥,位于半爿街兴隆桥南,俗呼洋衙桥,为石级单孔拱桥。
1986
年
6
月因为半爿街河道填埋而被拆除。
乍浦镇政府西侧有一清代石桥,为重建长生桥,现已无人通行。东侧桥墩向南倾斜变形。系单孔石梁石墩桥,东西跨于内市河上。全长
10.7
米,宽
1.6
米,高
3.02
米,星门宽
3.9
米。五块条石并列铺成桥面,块石砌成桥墩,呈喇叭状,上窄下宽。弧形桥耳,东西各有石阶
7
级。桥额楷书阳刻
“
重建长生桥
”
,铭文两侧阳刻水波纹。无栏板石,望柱,方形桥耳浮雕水花纹。无史料记载,根据形制分析应为清中期建造。
长安桥在长安桥村村部东南
50
米,建于民国三十七年
(1948)
,系单孔石梁石墩桥,东西跨长安桥港。全长
10
米,宽
1.1
米,高
2.65
米。两块条石并列铺成桥面,中间嵌水泥,方形切边桥耳,块石砌成桥墩,台体状。始建年代无考,据周围村民反映现存石桥建于
1948
年。民国三十七年
“
平湖县境全图
”
上已载有此桥。
20
世纪
70
年代曾加以重修。原石桥东西为长安桥村老街,现桥面中间为水泥填充;桥耳南侧有圆孔。
乍浦还有两座同名的桥,均叫永福桥,均属清代石桥,一座在沧浜南,东西向,桥面有三条长石组成,现在石桥上架设铁质栏杆,原有台阶上覆盖混凝土,桥额铭文及楹联不可辨识。另一座在建利村庵浜,东西向,桥墩部分坍塌,桥上长满植物,桥额铭文及石阶无法辨别。
新建聚福桥位于染店桥村李家埭
54
号西,系南北向三洞石梁桥,桥全长
15
米,宽
1.5
米,桥面由
6
块长条石分三组连接而成,无栏板石。中间二桥柱分别由
2
块长条石并立而成,二端阶石各
8
级,桥额有
"
新建聚福桥
"
铭文。此桥有人称其为
"
染店桥
"
,考《平湖县志》、《乍浦备志》和据桥旁老农讲,原有的染店桥,在此桥东南约
200
米处,早废。现桥曾被农船碰撞,后虽复原,南北桥墩倾斜变形。
沈家桥位于马家荡村王家厅
20
号东南,建于清代,系三孔石梁桥,东西向,桥面由
6
块长条石分三组连接而成,中间二桥柱均由
2
块长条石并立而成。桥额有
"
沈家桥
"
铭文。东侧桥柱呈人字形倾斜。马家荡村方家廊
24
号北有三洞石梁桥兴隆桥,南北向,桥面由
6
块长条石分三组连接而成,中间二桥柱均由
2
块长条石并立而成。建于清代,现基本无人使用,桥墩略有倾斜,桥上长有杂草。构件构件材质不一,用水泥勾缝。
亭子桥村现存三座石桥,现亭子桥村已实行城市化进程,原自然村全部是改为农田,已无住宅,故只能用原址称呼,原亭桥自然村有重建亭子桥,建于道光十七年(
1837
),系单孔石梁桥,桥额有
“
重建亭子桥
”
,石桥保存一般,东侧桥墩变形,生长小树。桥墩块石垒砌,使用了多种石材,水泥勾缝;桥面覆水泥,有铁栏杆。原刘家头自然村有重建二丈金桥,南北向,建于清代,现已废弃,被东侧新建水泥桥取代;东侧桥面石已无;桥墩内填土部分垮塌,致使斜坡引桥悬空。原吕家浜有南新桥,东西向,民国三年(
1914
)建,系三孔石梁桥,桥面由
6
块长条石分三组连接而成,中间二桥柱分别由
2
块长条石并立而成,现已废弃不用;北侧边星门及桥台倾斜严重。
在建利村南的嘉兴出口加工区内有座三孔石梁桥,桥上长满杂草,且已无人使用。桥额及楹联铭文,因杂草挡隔看不见。推测应建于清代。
乍浦镇西大街
19-21
号为徐馥故居,封闭式宅第民居。建筑原为三进,现只存第三进。坐北朝南,由正厅及西侧的偏房组成,南北带天井,东西山墙马头墙。正房砖木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正厅梁架为五架梁,南北带双步;山墙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九檩,鹰嘴瓜柱粗短;二层明间用卷棚遮住屋顶。在房屋北侧东西次间有楼梯将一二层相连;一层北侧铺地板,南侧铺方砖。正厅圆柱外包麻布,施黑漆,下垫鼓状石础,方形柱顶石。承重梁全部为月梁,浮雕缠枝花卉纹。房屋南檐墙下部做成连体卍纹。南侧外廊卷棚顶,抱头梁为月梁,浮雕花卉纹、人物故事纹等纹饰三组。抱头梁上置斗拱支撑卷棚,用飞檐椽。天井条石墁地,南侧原墙门处上方有砖雕
“
维德之基
”
,取自《诗经》的
“
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
据
1935
年孙振麟先生编辑的《当湖历代画人传》中记载:徐馥(清),字铁孚,乍浦人,能画山水。据他孙女回忆,徐铁孚曾在此居住,建筑为清初所建。
北河滩
19-20
号徐宅坐北朝南,封闭式结构,前后二进,带二天井。一进砖木二层,面阔三间,硬山顶,穿斗式,七檩。明间南有墀头墙,一进北原有矮墙及墙门,现已拆除。二进砖木二层,面阔三间,硬山顶,抬梁式,七檩。一层承重梁全部为月梁,阴刻缠枝牡丹花,梁下有雀替。木柱粗大,外刷黑漆,下垫鼓状石础,地铺方砖。明间南附垂带踏跺一级,天井内条石铺地。在天井西侧一幢二层厢房。据了解,建筑原为国民党参议员徐梅轩家族财产,解放后收归国有。
南大街
177
弄周宅,外面是石箍门,八字墙门洞,门楼的项应该是青小瓦屋面,屋檐下面有檐椽和飞椽,门楼从上到下是仿木斗拱,上、中、下额枋。中额枋上的文字匾额只有一个
“
培
”
字清晰。其他几个猜想是文革期间有心人给涂了石灰。
乍浦的清代民宅较多,尚有乍浦镇南大街
151
号庾宅、半爿街
80
号王宅、西大街
46
号朱宅、
107
号马宅、北大街
165
号江宅等,民国民宅有南司弄
76
号民居、顺泰弄
44
号王宅等,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按上述地址去探询,附几张图,略见一二。
天尊庙抗英旧址位于乍浦镇山湾社区陈山北麓。据清光绪版《平湖县志》卷五﹒武备记载:
“
道光二十年(
1840
)英夷陷定海
……
,二十三年(
1842
)四月九日夷船二十四犯乍浦,势强甚
……
佐领福隆设伏观山湾天尊庙,夷众越岭
……
适唐家湾夷兵援,浴血奋战
3
小时,终因后援不至,寡不敌众,自福隆以下官兵
200
余人皆战死,生还者仅
43
人。
”5
月
18
日
(
四月初九日
)
,英军以战船
7
只,运输船及小舢板船数十艘进犯乍浦,英军
2000
余人分别从黄山岭、唐家湾登陆,兵分左、右纵队,直犯乍浦城垣。驻防在城外之满、蒙八旗官兵,在都统长喜的指挥下,
“
守兵奋力抗战
”
。其中,位于城南
3
里的观音山脚下之天尊庙,驻有八旗满兵
200
人,在佐领隆福的率领下奋力抵抗,
“
英军两次猛冲,均未得逞,受创极重
”
,英军
“
第四十九团,第十八团,伤亡颇多
”
。最后,英军右队在援军配合下,用重炮猛轰天尊庙,旗兵困于重围,苦战达
3
小时,卒因众寡不敌,隆福自杀,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
“
引刀自刎
”
,壮烈牺牲,
“
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
”
除八旗兵英勇战斗外,守卫在乍浦城东门之陕甘绿营兵,亦英勇抵抗,他们
“
以扛炮伤敌甚重
”
,迫使英军
“
转攻南门
”
。最后,英军左、右队合力
“
进犯东门,梯城而入,乍浦遂陷
”
。兵备道守将宋国经率兵退走平湖。英军入城,纵火满营,焚杀甚惨。据统计,在这次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
696
人。其中,以副都统长喜为首的清军官员
17
人,汉族士兵阵亡
400
人,满、蒙旗兵为
279
人。民国时此处曾建二座结骨塔,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天尊庙已不存在,现存塔顶石二块,水井一口(水井口已用水泥浇注过)。
陆绩(
187
-
219
),字公纪,东汉吴郡华亭(今平湖市新埭镇东凤凰基)人,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学识渊博,通天文、精历算,为大将孙权所重用,初任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官至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他虽负军事重任,但著述不废。后辞官还乡,定居于海盐邑城北(即今乍浦西大街怀桔里),借龙湫山夜观天象,隐居著书,著有《浑天图》、《陆氏易解》、《陆氏易传》、《太玄经注》等。东汉建安二十四年(
219
)病逝,终年
32
岁,葬于乍浦龙湫山南。据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
“
陆绩庙,一名怀桔庵,在乍浦西小街,俗称西庵,祀吴郁林太守陆绩。
”
陆绩庙,坐落于乍浦刘家埭
43
号,庙内奉祀吴郁林太守陆绩。现在的陆绩庙为清末重建,建筑坐北朝南,砖木一层,封闭式三合院,南侧带天井并一山门。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硬山顶,明间抬梁式,山墙穿斗式。木柱粗大,柱下垫鼓状石础。厢房面阔二间,硬山顶,穿斗式,五檩,朝院内一侧带外廊。
除了上述寺庙外,乍浦还有众多寺庙,有的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或圮废,或残破,如城隍庙、水仙庙、大王庙、陈山寺、六度庵、刘公祠等
。
平湖境内现发现的唯一一处石刻即为
“
龙湫
”
摩崖石刻,位于陈山北麓,上海石化公司
3
号油库北,海拔约
30
米,方向
300°
,周围均为茂密的树林。刻石形状不规则,最宽处
1.9
米,最高处约
1.9
米。行书
“
龙湫
”
,字约
0.4×0.4
米,左侧落款
“
浙抚阮元
”
,字体均为阴刻,苍劲有力,厚重洒脱。据清光绪版《平湖县志》卷二
•
地理下:
“
陈山,在西常山东,及八十一丈
……
山有八景,曰平林烟泾、天际云帆、南海秋涛、西峰晓月、翠微石掌、赤峡龙湫、孤城暮霭、万壑松声。阮元(
1764
~
1849
),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乾隆五十四年(
1879
)进士,官历翰林院编修,提督山东学政、浙江学政(
1798
~
1808
),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学问渊博,在经学、方志、金石学及诗词方面均有很高造诣。由于陈山开发,故未能找到,附一张网上的截图吧。
最后说说两个炮台,汤山公园南端的天妃宫炮台及灯光山和西常山之间的南湾炮台,天妃宫炮台坐北朝南,南望杭州湾。垒石为基,基面与海滩差
5
米,居高临下,扼守入乍浦之海上要道。据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炮台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
),总督觉罗满保阅视沿海事宜题请增筑。雍正七年(
1729
年)总督卫题准在苦竹山麓累石为基,安设大炮四位,上建阅操宫厅三间。乾隆四十六年(
1781
年),飓风大作,海溢圮。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年),巡抚刘章员珂阅视沿海防诸事宜,题请复建炮台,并添设水炮,二十三年(
1843
年)增建营房十间,咸丰十一年(
1861
年)又毁。同治十三年(
1874
年),浙江巡抚扬昌浚题清重修,并建营房十间,安放铜铁炮十位。
”
后又经多次毁建,现存炮台为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
)重建。炮台由石灰、砂、糯米、明矾混合土板筑而成,共四间,平面呈扇形,占地约
335
平方米,东、西两侧炮台残存有屋顶,中间两间屋顶在抗战期间被日军飞机炸塌;原炮台内的框架木均无存。内部有三门土铸铁炮,其中中间一门铁炮为江南制造总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厂前身),于光绪甲申年(
1884
)建造,附有炮架和炮座等机械装置,因长期自然侵蚀,铁炮机械要件严重残损,炮座严重锈蚀,无法作上下、水平操纵。
南湾炮台座北朝南,俯望杭州湾,气势雄伟。据中华民国十四年
(1925)
《平湖县续志》卷二
•
武备
•
兵事
“
甲午海防纪略
”
中记载:
“
光绪二十年(
1894
)甲午,中东一役,海军战败,南北震惊,沿海各省相率戒严。邑之乍浦镇为浙西第一门户,旧设营汛,半已就裁,巡抚廖寿丰阅视各海口要隘,亲莅乍浦,择险设防,当檄乍浦协镇兼统领寅字全军及嘉协水师营务处杨美胜添筑南湾炮台一座,秋开工,期年而成,安设阿姆斯脱郎洋炮一尊。
”
现存由石灰、沙、糯米、明矾混合版筑而成的炮台两间,中间附有带机械传动装置的后膛铁炮一门,重
16.7
吨,系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江南造船厂前身)于光绪戊子年(
1888
)铸造。因长期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铁炮机械要件严重残损,炮座严重锈蚀,已无法作上下、水平操纵,尤其是在
“
文革
”
期间炮身被游人严重凿刻,几乎遍布全身。炮台顶部有多处裂缝。
至此,平湖访古系列全部完成。今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的遗迹还会被陆续发现。
原载
2015
年
3
月
1
日似水年华的博客
点击电话咨询:13757378993
无花果苗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浙江嘉兴平湖 浙公网安备33048202000304号
手机:13757378993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广陈镇三兴村村部向东100米
圣果神话
一键拨号